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必将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一、创新驱动发展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更加全面、更加紧迫的需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这一战略明确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充分表明了我们党依靠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一)创新驱动是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我国面临的一个宏大而深刻的历史背景,就是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断蓄积。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交汇融合、交织影响,国际创新要素流动空前活跃、重组不断加快,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密切地关系着民生改善和群众福祉。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成为当代世界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周期性危机的特征,更多地表现出结构性危机的特点,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各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必须塑造更加均衡协调、具有强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结构。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层面,作为重点发展和着力投入的焦点领域。全球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各国围绕科技创新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加强。
这既为我们带来了重大机遇,也给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更加主动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的新成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社会生产力开辟新的空间,以科技改革发展的新突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跃升。
(二)创新驱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
通过多年来的艰苦努力,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结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十分迫切。经济的结构问题与科技创新的能力和结构、人才队伍的水平和结构密切相关。我国以较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压力,面临着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发达国家曾经拥有的资源环境等有利条件,是目前我国所不具备的。我们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创新。而科技创新处于核心地位,负有自身发展和带动其他方面创新的使命。如果没有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就难以真正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并突出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两个最”成为我国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的核心要求,成为我国科技改革发展的重大责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依存度必须大幅加强。当前,受国内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实践表明,越是在经济复杂困难的条件下,我们越应重视科技在稳增长、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科技改革发展步伐,依靠科技培育新产业、创造新需求、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责任。我们“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一以贯之、长期坚持”。
(三)创新驱动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最新实践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条道路,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昭示了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为指导新时期科技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党的十六大以来,沿着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面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全重大战略需求,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开放合作不断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我国整体科技实力与主要发达国家不断接近,一些方面开始从跟踪者逐步变为并行者,甚至成为领跑者,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和创新大国。与形势的发展变化相比,一些突出问题仍然制约着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牵引还不足,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也还不够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新时期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迫切需要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进一步迈出实质性步伐。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同步走、同向行的关系,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成效。当前,距离我国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的时间还剩下不到10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有新的重大作为和重大突破。
二、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发挥好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实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是关键环节,促进经济实力提升是首要任务,促进综合国力提升是根本目的。当前,经济竞争、国力竞争已前移到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竞争。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推动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实现新的重大跨越。同时,在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进程中,社会各界应切实将科技创新作为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推动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一)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2006年我国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此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阶段。党的十七大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此后,又陆续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三个纲要作为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确立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科技、教育、人才三个“优先发展”的战略,构成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顶层设计。我们应坚持科技优先发展,进一步统筹落实好科技、教育、人才三个规划纲要,把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树立长远眼光,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超前部署,下大力气解决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奠定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
(二)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和社会生产力
2008年我国把科技支撑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四大措施之一,以此为标志,科技在克服当前困难、创造未来繁荣中的支撑引领地位进一步强化。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最”,以此为标志,依靠科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导向进一步形成。我们应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把科学技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三)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中,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改善民生、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科技工作的领域越来越宽、责任越来越大,在推动科学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和社会生产力中的战略作用更加突出。2012年7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面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进行了部署。以此为标志,开启了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我们要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让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繁荣,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服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三、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推动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完善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增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创新和服务能力。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有机衔接,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统筹协调和协同创新,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坚持以用为本,将培养与引进有机结合,统筹各类创新人才发展,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活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以人才强促进科技强,带动产业强、经济强。
(二)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相结合,建立健全稳定支持和竞争择优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完善评价导向,鼓励科学家持续积累,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在新学科的培育中抢抓重大原创性突破的机遇。优化学科和领域布局,努力在可能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前沿方向、在关系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战略必争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发挥好国家科研院所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等学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引导企业更多关注和投入原始创新。
(三)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完善科技有效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机制。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并根据形势需要不断调整充实,着力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充分发挥国家科技计划、示范应用工程等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的核心载体作用,实现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的有机衔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共性技术突破和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运用现代科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发展关系民生的科学技术。
(四)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完善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总结推广相关试点政策,积极研究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关政策措施。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不断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健全创新法治环境。大力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健全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完善科技宏观管理,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引导全社会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向创新发展聚集。大力倡导创新光荣,加强科学普及,强化科学道德建设,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厚植创新文化土壤。
(五)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在共享创新机遇中推进自主创新
强化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立足国际科技资源加快流动和重组的实际,在开放合作中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实力。支持企业、地方与高新区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水平,鼓励企业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支持国际学术组织、跨国公司等来华设立研发机构,吸引全球优秀科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围绕战略需求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与各国加强在能源资源、粮食安全、人口健康、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的科技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全面加强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国际科技合作,与各国共享创新机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也为当代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扎实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切实抓好创新驱动发展各项任务,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奋力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选自人民出版社已出版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